今天是:

您现在的位置: 庆阳市人民医院 >> 职工园地 >> 正文

死亡是人生最后一课

作者:张 丹 来源:心内科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19/5/21 16:44:10

编者按:当生命走到尽头,一切无法逆转,你该如何选择离场。

 

作为一名医生,对于生死,我们的认知也许要远高于普通百姓。我们经常感慨生之不易,生之可贵,生之勃发,生之美好绚烂,然而,我们真的懂得生命的尽头——死亡吗?  

死之挣扎,死之无奈,死之猝发,死之寂静无声......如何面对死亡和接受死亡,也许是一个人毕生需要学习的课程,这堂课,需要倾尽心力与情感,因为面对的都是此生挚爱的人,甚至自己。

善始善终,是中国人美好朴素的愿望,即便在最艰苦的年代,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时代,生命的诞生总是令人欢欣鼓舞,新生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,延续着生生不息的血脉。在医学还没有那么昌盛发达的时候,死亡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和出生、衰老一样的自然过程,是和一个人一生中的结婚、生子一样普通平凡的事情。传统的中国人世世代代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礼,接受佛教大智大慧的浸润,简单又朴素地认为:死亡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变,无可避免,是为超越,轮回不息。

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。人类平均寿命得以延长,生活质量得以提高,病痛折磨得以减少,但将医学奉若神明,甚至倚赖现代医学,痴想长生不老,将人体复杂的疾病变化等同于程序员的程序编码,将在医院得到的医护诊疗,等同于卖场里的买卖消费,甚至将当前医学无法逆转、生命走到尽头的死亡归咎于医护,由此引发一系列闹剧,甚至悲剧,皆是因为,人们畏惧死亡,不能正视死亡,还不曾学会面对死亡。

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,优美而静寂,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亦是伟大的哲学家,在他的笔下,生与死,白昼与黑夜,溪流与海洋,自由和背叛,都完美地合二为一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,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。

许多年前,当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住院医生,最不能理解的事情便是家属们放弃治疗,将奄奄一息的病患运送回家,在我当时的心目中,此等行为太不可思议!难道不要继续抢救到最后一刻吗?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他(她)停止一切生命迹象吗?我曾经单纯地认为,一直与病魔搏斗,奋力求生直至死亡,才是面对疾病该有的态度。

随着年岁渐长,随着对生死认知的不断清明,我逐渐意识到,如果当一切无法逆转,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,在亲属温暖的陪伴下静静离世,远远好于在陌生的环境里,冰冷的器械中,甚至全身赤裸,插满各种管道咽下最后一口气,如此死去,也难免被按压、被电击、被插管等等无效抢救所捆绑。

如何评估患者的生存期限,如何专业地劝说家属做理智的抉择,让一场生命微笑着谢幕,也是另一种呵护生命的勇者。

诚然,我们绝不否认,重症监护,给那些身体极度溃败、奄奄一息的病患提供了全方位的医护支持,借此赢得击溃病魔的时间,越来越多的ECMO技术和Impella设备的应用,使越来越多濒临死亡的心脏病患者得以等到移植供体,接受手术,甚至恢复日常的生活。这与一条生命、一个家庭走向幸福还是深渊息息相关,但是更多的人在重症监护接受了从理论上来讲毫无意义的诊治、侵入性的创伤以及被动地将生命迹象延长了一段时间。在此过程中,这个生命毫无感知的能力,毫无选择的权力,毫无生存的尊严。

巴金老先生最后的六年时光,都是在医院度过的,切开气管,依靠呼吸机及鼻饲饮食维持生命,周围的人都对他说,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,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表示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,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不止一次提到安乐死,并多次地说:“我是为你们而活”,“长寿是对我的折磨”。对于这样一位大师来讲,生命的秋千荡完了,给别人让出空间,正如别人让给你一样,“青春活泼的心,决不做悲哀的留滞”,然而,在他最后的日子,在自私的爱的要挟下,他在痛苦中挣扎了长达六年。

医学的原则是尊重生命,挽救生命。由此催生了现代医学的十八般武艺,有瘤就割,有洞就开,有管子就插,有机器就上,有药就给,有狭窄就支架,有血栓就封堵,心脏停跳就按压,甚至捆绑上卢卡斯持续按压,于是乎,一个无奈的怪圈在形成,面对无法逆转的患者,有时候明知是无用之举,医护也照做不误,一直到家属“满意”为止。受苦痛是病患,付钱的是医保,眼睁睁看着的是家属,耗费心力的是医者。我们做每一件事,都希望达到双赢的目的,然而,往往却造成四输的局面:病人输——受尽折磨痛苦,不得善终;家属输——心疼与懊悔远大于不舍与痛苦;医护人员输——违背生命医学伦理;国家输——浪费宝贵医疗资源!

2011年5月7日,德国亿万富翁,欧宝汽车继承人Gunter Sachs,在瑞士滑雪胜地木屋里举枪自尽,享年78岁,在此之前他被诊断出阿茨海默病,他平静地料理好一切事物,写下一封告别信,他表示自己正在失去对思维的控制,那将会处于一种没有尊严的境况中,因此他想在病情恶化前提早结束这一切。

死亡与生命同样令人敬畏。面对Gunter Sachs这样选择死亡的方式,我们无法评判对错,只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。

琼瑶女士,是我少年时代就喜爱的作家。半个世纪以来,她的小说跨越时空与地域,以优美的文字魅力、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,在华人世界里经久流传。时至今日,她也迈入了人生的耄耋之年,她说:生时愿如火花,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;死时愿如雪花,飘然落地,化为尘土!她在给子、媳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:“不做大手术,死得最快最重要!不进特护病房,不插管,不急救,不要联合医院来凌迟我,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,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,意义重大!”

在生死面前,我们毕生都是虔诚的学生。我们热爱生命,同样应坦然面对死亡。生死本是一对孪生兄弟,每个人一出生就奔赴在死亡的路上,或早或晚而已,就像一段旅程,走走停停,有人上车,有人离去,仅此而已。当死亡来临,当分别在即,挥挥手告别,像每一次启程与相聚,就这样自然而又美好。  

剧终了总要谢幕,人,有什么权利阻碍这谢幕的来临,阻碍生命之烛的熄灭,阻碍一切自然而然的事情的发生!靠医疗器械,靠维生管路,毫无尊严、毫无质量的滞留,是对生命的亵渎,甚至以生命终结为要挟,出卖良知获取钱财的行径,更是令人不齿。

死亡,是人生的最后一课,看过了太多善终或歹终的真实人生,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告别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。如果可能,请选择漂亮的退场方式。

我相信自己,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,不凋不败,妖冶入火,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,乐此不疲。

我相信自己,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,不盛不乱,姿态如烟,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。